于希水(1926—1948.12) 海阳县(今海阳市)文山后村人。少时参加儿童团,后参加青年团。1942年,参加民兵组织,担任民兵基干队分队长。同年春,参加区武委会组织的民兵培训,学习埋雷技术。一次,100余名日伪军沿着瑞宇村南山,朝文山后村扑来。文山后村民兵指导员李树梓和分队长于化虎、于希水等率领爆炸组,迅速抢占村边野虎山,在山顶、山前坡埋设数枚地雷。敌人走进雷区,3颗地雷接连爆炸,炸死炸伤日伪军17人。
于希水和李树梓、于化虎、于进湖等先后研制了石雷、绊雷等多种地雷,还发明了敌人探雷器难以探测到的头发丝雷等。1943年10月1日,行村据点伪军三中队队长曹云飞带领150余名伪军到文山后村抢掠。于希水、李树梓、于化虎带领爆炸组引诱敌人进入雷区,将曹云飞炸死。1944年10月,在胶东军区第一届战斗英模表彰大会上,于希水被授予“一等民兵模范”称号。
1945年5月,盘踞在盆子山区一带的日伪军对周围村庄进行“扫荡”、清剿。于希水在自己家里埋上绊雷,日伪军闯进他家的院子,一个伪军拿起扫帚赶鸡,绊雷被拉响,炸伤3个敌人。敌人摘门板、挪板凳,又拉响了拴在凳腿上的雷,炸伤2人。于希水还经常带领民兵在行村、赵疃一带砍电线杆、割电话线,使敌人无法进行通讯联络。
1946年,于希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47年2月,在“反蒋保田运动”中带领11名青年报名参军,苦练杀敌本领,很快被提拔为排长。1948年12月,于希水在淮海战役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。